序(原厂志)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编修厂志,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可为我厂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真实而可资征言的历史借鉴和科学的依据,用心指导工作,推动我厂的各项建设。
营口制桶厂自一九零八年英商开办亚西细火油公司营口油栈发展至今,历经沧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详今略古、纪实求真,以200升钢桶生产的沿革发展为主线,系统地记述了企业的所经历的各时代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诸方面的状况。
全书共分为七篇二十四章,文献附图表,约八万五千字。它记载了英、日侵略者对我国人民的殖民统治和残酷掠夺;也记载老一辈工人为反抗剥削而进行的罢工斗争史;它记载了建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我厂职工为建厂兴业做出的艰苦卓越的努力;也记载了我厂从笨重的手工操作发展为自动化流水作业而进行的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所走过的道路,同时也记载了我厂为解决北桶南运,帮助兴建株洲,宝鸡制桶厂所做出的贡献。
本志着重记载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厂深入改革,扩大生产,搞好经济,提高效率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显著成绩。彰业昭史,使我们从中清楚的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解放生产力,企业才能发展壮大。
本志编写过程中,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宗旨,我们广泛收集了资料,以档案记载为主,口碑传记为辅,力求详尽,准确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残缺,加之我们水平有限,编写仓促,错漏之处实属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凡例
一.断限:本志记事上限于公元1908年,下限于2022年末。
二.文体:一律使用语体文记述,文风力求严谨,尽量使用原始资料里的文字、各种图表、照片随章插入。
三.称谓:本志一律采用第三人称。
四.数字:各种数字和纪年用的阿拉伯数字。
五.资料:本着详今略古,以档案资料为主,口碑资料为辅。
六.编著:冠以《概述》和《大事记》旨在突出重点,概论全貌。
七.篇目:本着历史致用的目的,分类记事、横排纵写。全志分沿革、生产、经营、职工队伍、职工生活、党群工作、人物共7篇;24章;82节;文字图表;共约90000字。
文存列入志尾,辑录主要文献的原始字样,以储存史料。
建厂八十周年厂庆宣传资料
营口制桶厂是隶属于中国石化总公司销售公司沈阳公司的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位于营口市北端,南傍辽河,西连市三家油库,东邻市外贸冷冻厂,占地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厂内设有铁路专用线,水陆交通运输方便,现有职工10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7人,主要生产200L闭口钢桶,各种输油泵,三种型号的地上储油罐,以及安全阀,量油孔,润滑油多路数控计量付油器,YKB-8型液位仪等油库设备配套产品,此外,还制造200L钢桶生产专用设备,现在固定资产1683万多元,流动资金680多万元,主要生产制桶设备300余台,生产工艺先进,200L钢桶曾获部级“行检”第一名,在全国同行业中享有较高声誉,产品行销全国十二个省。受到用户好评,截止1987年,累计生产200L钢桶1562万只,各种油泵19324台,防爆电机8999台,为国家上缴利税10148万元。
营口制桶厂的前身是英商1908年在营口开办的“亚细亚火油公司营口油栈”,当时只有职工200名。主要经营油品和生产小桶,制蜡产品。在解放前的四十多年中几经沿革变迁,经受过英商,日寇的统治和掠夺,直至1950年,由东北区油脂公司接管,更名为中国油脂公司东北区公司营口分销处,企业才真正回到人民自己手中。
解放初期,工厂主要生产5加仑小方桶,同时经销石油产品,从1951年起,开始生产200L闭口钢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为提高钢桶产量和质量,工厂从1953年起,对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不断地进行改革,更新,逐步实现了磨边自动化,自动滚圆,自动喷漆等机械化生产。至1964年,实现连动生产形成流水作业线,1985年对钢桶前段生产线进行重大技术改造,自行研制开卷矫平机组,改用卷板生产钢桶,每年为国家多创利100多万元,1986年改革喷漆工艺,实现密闭式无气喷漆,1988年起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七层圆卷边新工艺。这些重大的技术革新和改造,使生产插上了翅膀,工厂得到了腾飞,产品,产量,质量,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年产量由1951年的4万只增至65万只,年工业总产值由1951年的268万元增至2208万元。同时改善了生产环境,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使营口制桶厂成为我国制桶行业骨干厂家之一,为我国的石油销售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了更好地为石油销售服务,工厂不断的扩大生产,从1959年开始生产油库设备配套机电产品,从生产手动泵,到电动往复泵,离心泵,齿轮泵,防爆电机,现已形成八种油泵产品,以及安全阀,量油孔,润滑油多路数控计量付油器,YKB-8型液位仪和三种型号的地上卧式储油罐等机电产品生产能力,对油库的储油转输作业做出了贡献,成为我国油库设备配套产品生产基地。
工厂技术力量雄厚,设备齐全,机加工能力强,生产经验丰富,曾为解决我国北桶南调的运输困难,分别在1966年、1972年、1987年为宝鸡、株洲、甘肃白银银光化学材料厂制造三套成套的制桶设备,帮助建立两个制桶厂和一个生产车间,1988年还为天津制桶厂引进的制桶生产设备配套,生产胀筋机,预卷边机各一台,为我厂和宝鸡制桶厂各生产一台预卷边机,为发展我国的制桶行业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营口制桶厂的广大职工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早在1925年,以郭连仲,曾广义,张洪昌为首的十多名工人,为增加工资同英商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罢工斗争,争取了罢工斗争的胜利,建国初期,为尽快恢复生产,职工们在设备残缺,资金贫乏的困难条件下,日夜奋战,用手工操作加紧小桶生产,积极地修复油罐,油泵,输油管线和灌装机,保证了油品经营的正常进行,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大规模生产建设中,全厂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建起了大桶,机修厂房,靠三台车床起家,自己动手,从维修小组逐步发展为机修车间,依靠自己的力量,边学习边建设,积极改造设备,改进技术和工艺,实现了钢桶的机械化连动生产,积极地扩大生产,发展油库设备配套产品,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出了巨大的成绩,“文革”中,尽管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严重干扰和破坏,但职工们仍能坚守岗位,坚持生产,按计划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文革”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厂职工焕发了更大的革命干劲,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认真的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路线,发扬主人翁的精神,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尽职尽责,特别是经过1984年的企业整顿后,职工们积极的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坚持科技进步,千方百计的挖掘潜力,扩大生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地整治厂容厂貌,实行文明生产,建设花园式工厂,使企业面貌焕然一新,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从1985年起,三年迈了三大步,1987年实现利税721万元,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8年,营口制桶厂在党的改革、开放、政治方针的指引下,为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更进一步的深化企业改革,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环节,一方面,积极发挥老企业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从适应市场需要出发,积极地调整产品结构,恢复了钢桶用薄板生产,努力开发新产品,研制成功IY50-125-325型新油泵,浮球呼吸阀,阻火器等新产品,为企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企业的后劲,另一方面,积极地引进竞争机制,以深化企业经营改革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的各项配套改革,在强化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上,改革机构设置,建立制桶分厂,钢桶薄板分厂(轧钢分厂),机修分厂,划小核算单位,实行独立核算,改革干部管理,劳动工资等项制度,对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聘任制,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些有力的措施,使职工的积极性得到了更大的发挥,生产形势越来越好,截止9月末,已实现利税864万元,完成全年利税计划820万元的105.3%,此外,还积极地利用地处辽河之滨,水陆交通运输方便,占地21万平方米,技术,设备力量较强等优势,积极寻求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渠道,走发展外向型经营之路。
今后,营口制桶厂将继续遵循党的改革,开放,整顿的方针,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政治优势,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发扬中国石化总公司“爱我中华,振兴石化”,“多做贡献,为国分忧”的优良传统,发扬企业主人翁的精神,以更加饱满的战斗姿态,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技术改造和科技进步,努力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向社会主义提供更多的合格产品。在“七五”期间,使企业利润按每年5%的递增速度,到1990年,利润在1985年380万元的基础上翻两番,使老企业在新的形势下,有更新的作为,新的发展,为发展我国的石油销售行业,做好为油库设备配套服务,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建设,做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撰于:1988年10月10日